ca88登录页面全方位、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要领何在

  数字普惠金融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手段推进普惠金融,重点是借助数字化手段缓解那些传统金融机构或服务方式难以覆盖群体金融服务难的问题,改善其金融可获得性。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数字科技能力的提升和数字金融生态体系的整体改进。

  自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至今,普惠金融首次成为国家战略已走过了10个年头。国务院近日出台了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提出,“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并分别针对提升普惠金融科技水平、打造健康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以及健全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三个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回顾10年的发展,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在农村及偏远地区,数字技术的运用正在满足更多之前传统金融服务方式无法或很难触达人群的金融需求,这也让我国普惠金融的服务效率与服务的精准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尽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较快,但也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覆盖全国或部分区域的公共信用数据库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普惠金融发展的需要。在实际业务中,普惠客户往往财务信息不全、相关数据缺失,信息不对称,这些都困扰着普惠金融的发展。

  《实施意见》对未来五年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同样也给出了具体的发展路径,围绕10年来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五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马九杰。

  《金融时报》记者:如何理解(或定义)数字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都有什么具体的实践,表现为哪些具体的服务内容和方式?

  马九杰:数字普惠金融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手段推进普惠金融,重点是借助数字化手段缓解那些传统金融机构或服务方式难以覆盖群体金融服务难的问题,改善其金融可获得性。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数字科技能力的提升和数字金融生态体系的整体改进。

  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内容和实践方式,主要是针对传统金融在提供普惠性金融服务方面面临的难点,利用数字化手段加以克服。主要包括基于数字化手段的支付、汇兑、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利用数字化工具获取替代性信息、构建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加强信贷决策与风控能力,为小微企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偏远地区农村居民提供信贷服务等。

  如:针对偏远地区、居住分散的主体,传统金融机构在服务方面,面临无法实现规模经济、交易成本高等问题,利用数字支付等,可以缓解偏远地区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获取难的问题。

  针对偏远、分散、规模小、没有信贷历史和信用记录的客户,由于银行缺乏客户的有关信息,无从进行决策,所以存在慎贷、惧贷的情况。如果有替代性的信息,如卫星遥感信息、政府行政管理中形成的政务信息等,可以助力进行信用评定、管理风险,那么,可以缓解银行的信贷需求缺乏问题,改善“信贷白户”的信贷可得性,扩大金融普惠。

  《金融时报》记者:目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如何看待当前数字普惠金融所处的发展阶段?

  马九杰:总体来讲,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是较高的。基于我国线上支付、结算、汇兑体系整体快速发展,偏远农村地区的支付等基础金融服务大大改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助农终端、微信支付、支付宝、云闪付等广泛使用,提升了支付便利性。

  对于信贷服务,已经从简单的流程信息化,向搭建生态化体系、利用多源数据和大数据分析、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开展智能化普惠金融服务决策辅助阶段的转型。当然,大多数金融机构仍然处于生态化、智能化的探索阶段,在局部地区、某些产业中摸索经验。

  例如:有些金融机构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估测粮食作物的长势、产量,作为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服务的依据;农村金融机构与村委组织合作,融入党建、乡村治理体系,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结合方式,开展整村授信;有些金融机构将金融服务与民生服务结合、构建生态体系、整合资源,探索利用政府大数据、科技平台数据等,开展信贷服务和风险管控。

  《金融时报》记者:《实施意见》强调,提升普惠金融科技水平,其涉及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为小微和涉农主体提供信贷、保险服务以及促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实现这些目标,分别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马九杰: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数字普惠金融服务,需要运用多种不同的数字技术。互联网建设主要体现在数字基础设施强化和互联互通能力的提升,对自然村的电信普及服务、4G网络的深度服务和质量提升、5G网络的扩展,对数字普惠金融至关重要,否则的话,其他的数字化手段都难以施展。

  数据是重要的要素资源,政府各部门积累形成的关于农业农村和中小微企业的政务大数据、乡村治理数据、相关商业数字科技平台形成的商务大数据在依法合规、知情授权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利用,加上关于农业生产的卫星遥感数据、农业供应链、小微企业参与的供应链相关数据,形成大数据,将开发出关于农业农村主体、小微企业的替代性信用信息体系,解决银行机构、保险机构缺乏关于农业农村主体、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难题,改进金融机构的服务信贷决策环境和能力,进而扩大对弱势群体服务的覆盖面、提供更优普惠的金融服务。

  人工智能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应用广泛,如在小微企业证照、合同识别、银行机构信贷决策、保险公司的灾情分类、灾情查勘等方面均有应用,对提高银行客户识别精准度、降低人工成本等方面均有帮助,可以促进金融机构对偏远地区、边缘群体的服务。

  对于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金融普惠而言,有很多应用场景。例如:将区块链技术用于农产品生产、追溯过程,精准记录农产品的产销过程;可基于区块链技术提升供应链智慧水平,形成关于小微企业的供产销数据;区块链可用在政府数据管理中,并提供透明、权威的政府服务记录信息,也为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数据支持;基于区块链建设、完善区域性股权市场,实现发行端各参与方上链,形成关于小微企业的精准、真实信息,一方面增强小微企业利用股权市场融资的机会,另一方面为小微企业信贷市场获得信贷服务积累信息基础。

  《金融时报》记者:《实施意见》要求,打造健康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其中,有几个关键词:场景、供应链协同、政务与数字普惠结合、数字人民币、行业自律等,请您围绕这些要点阐述一下,如何打造健康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或提出需要关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

  其一,利用线上线下渠道结合,可以更好地整合农村金融信用信息资源,并基于数字化平台提供多样化的、金融+非金融服务。通过多样化的服务,一方面可以获取全方位、多渠道、可以相互补充、交叉校正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电商、民生服务等,缓解农村主体、小微主体可能面临的生产风险、人身风险等,进一步缓解信用风险。

  其二,可以通过开放银行模式,扩大银行的信息开发、扩展银行与小微企业所在供应链主体的信息交流通道、增加信息互联接口,建立信息共享、业务共赢的生态系统,为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奠定基础,也能让小微企业更好地了解金融机构的服务,选择适宜的产品和服务。

  其三,在数字政府建设基础上,推进数字政务、智慧政务数据的整合、共享,将政务数据作为小微企业主体、农业农村主体的信用信息的“替代数据”来源,缓解信用白户、边缘群体的信用短缺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体系构建要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进行,要依法守规、尊重数据产权,要保护隐私信息、保障信息安全。同时,加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

  《金融时报》记者:《实施意见》提出,健全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就这个问题,您认为,未来五年需要在什么方面发力?

  首先,对数字普惠金融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穿透式监管,对数字金融业务进行及时监测,并对相关风险进行预测预警,形成风险防范的前置机制。

  其次,要切实加强对基础金融服务平台发展的规范和监管,塑造公平竞争环境、良性健康的竞争秩序,加强反不正当竞争的工作力度。

  最后,要建立健全互联网法院、智能司法体系,利用数字技术助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维护弱小金融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ca88登录页面 上一篇:梳理数字货币前十大龙头股清单(最新版) 下一篇:消费金融起诉后如何协商解决消费金融诉讼案件协商技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