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88登录页面数字经济时代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之道

  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高度重视、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从金融角度看,促进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适应数字经济发展、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重要抓手。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研究员,请他就银行业如何做好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如何推进银行数字化转型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观点与分析。

  李广子: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指的是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底层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包括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金融生态、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功能等各个方面,其最终目的是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将底层技术应用于金融产品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利用各种底层技术对金融产品进行改造。比如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金融产品的线上化、差异化、定制化,更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金融需求,改善客户体验。与企业客户相比,个人客户的金融需求具有小额、分散、高频等特点,金融机构往往需要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够有效满足此类金融需求。相应地,底层技术与金融产品的融合在满足个人客户需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二是利用底层技术对金融机构业务流程和内部管理架构进行改造升级。首先,底层技术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金融机构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实现流程再造。具体而言,在客户营销环节,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采集线上、线下潜在客户数据进行挖掘,从户中识别出优质客户,从而实现主动营销和提高获客能力。在客户准入环节,金融机构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评估客户可能发生违约的时间和严重程度,从而形成最优的准入标准。其次,金融机构可以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对内部管理架构进行改造,实现数字化转型,降低差错和操作风险,提高内部管理效率。

  三是利用底层技术打造有机高效的金融生态。首先,底层技术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的各个节点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获客节点,掌握客户大数据和拥有较强科技实力的科技公司可以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提供精准导流;在风险控制节点,底层技术可以被用于验证借款人的真实身份和偿付意愿。专业的数据服务商可以与其他机构合作,利用包括电商、支付、银行、保险、视频、交友、航旅、外卖、物流等各种平台的数据,结合云计算、生物识别、复杂网络等最新的技术手段,识别可能的欺诈行为,提高风险评估质量。其次,底层技术可以对金融生态中的不同节点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打造生态化、平台化的金融展业模式。通过整合,可以充分发挥不同节点在业务属性、服务网络、数据沉淀、技术研发、融资渠道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产生协同效应。

  四是利用底层技术不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从目前情况来看,支付领域是底层技术对金融基础设施的改造最为明显的领域之一。第三方支付基于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深刻地改变了现有支付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便利。此外,底层技术也深刻地改变着金融监管制度,形成监管科技。例如云计算能够为监管科技提供丰富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大数据技术能够提供大规模数据的挖掘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升数据的智能分析能力,实现监管主体与监管对象的智能交互;区块链技术能够提高所获取的基础信息的真实性,实现业务的合规。

  五是利用底层技术对金融功能进行改造。由于金融功能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因此改造金融功能是最难的,也最具有突破性。比如区块链技术可能被用于进行金融去中介化的改造。如果这种改造能够实现,那么未来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功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被重塑。需要说明的是,底层技术对金融功能的改造并非从根本上颠覆金融功能,而是通过技术手段使得金融功能通过一种新的方式发生作用,从而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金融时报》记者:金融与科技都属于风险较高的行业,两者的融合将会形成风险的叠加。那么,金融科技的发展会如何影响银行风险?

  李广子:第一,银行操作风险出现异化。银行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流程、人员和系统的不充分或失败,或者由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和声誉风险。从实际中看,金融科技的应用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形态和演化特征。与之相比,金融科技对操作风险的影响则较为明显。例如在内部欺诈风险方面,当银行利用技术对产品或内部管理和业务流程进行改造时,发生内部欺诈风险的方式会更加隐蔽,可能需要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才能够进行甄别;在外部欺诈风险方面,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银行服务的线上化程度,银行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线上方式借助技术手段对客户信用、交易真实性等信息进行核验,由此改变了外部欺诈风险的形态。需要说明的是,技术的应用对操作风险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会加大欺诈行为的隐蔽性,并增加银行信息系统的脆弱性;另一方面,则会降低银行对人工的依赖程度,人工干预的减少又会有助于减少操作风险。

  第二,银行个人业务风险不断上升。从实际中看,以消费金融为代表的个人业务成为过去一段时期金融与科技融合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也是银行业务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大量新技术被应用于个人业务的营销、获客、产品设计、信用评估、风控、客服等环节。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大量个人金融需求具有天然的互联网属性,银行需要应用新技术来匹配个人金融需求的这一特征;二是个人客户的长尾特点,银行需要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最新技术用于风险控制,对个人客户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管控;三是个人金融需求的小额、分散、高频特征,也需要银行通过利用最新的技术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从风险角度看,技术在个人业务方面的迅速应用使得银行个人业务风险相对于其他业务有所上升,提高了个人业务的波动性。银行个人业务波动性总体上要高于公司业务,且从趋势上看,近年来个人业务波动性上升的幅度要高于公司业务。

  第三,银行风险关联性进一步增强。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单个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角色以及与金融生态中其他主体的合作模式,由此增大了不同银行之间、银行与其他机构之间的风险关联性,使得个体风险更容易演变成银行业或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

  第四,从间接风险转向直接风险。技术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总体上经历了从间接风险向直接风险转化的过程。在金融科技发展的初期,科技公司通过提供类银行服务,在银行体系之外构造出一个与传统银行体系类似的金融中介体系,与传统银行形成竞争。与之相比,这一时期银行对最新科技的应用则比较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对银行风险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科技公司对银行服务的替代,形成“金融脱媒”,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银行信用中介功能,这种风险是间接的。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技术对银行服务的改造程度会越来越高,对银行风险的影响逐渐从间接风险转变为直接风险。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技术在银行中的应用程度不断加深,使得银行本身面临的技术风险即直接风险不断上升;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强化了对科技公司的监管,使得传统金融业务重新回归到银行体系,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科技公司对银行服务的替代,间接风险有所降低。

  李广子:一是厘清银行与其他机构之间的业务和职责边界。金融科技的发展提高了银行与金融生态体系中其他主体之间的业务关联性。在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需要完善相关政策,厘清不同银行之间、银行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职责边界,减少风险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传染,防止单一机构的风险演变成系统性风险。

  二是加强对中小银行与外部科技公司合作的监管。当数量较多的中小银行依赖同一家或少数几家外部科技公司时,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此外,近期部分中小银行风险事件的暴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与外部科技公司合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所导致的。因此,对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与外部科技公司的合作进行监管和规范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对中小银行与外部科技公司合作的业务规模设立一定的限额,也要对外部科技公司与银行合作的数量进行限制,防止风险过于集中。同时,要加大对合作过程中不规范行为的检查力度,避免风险的积累。

  三是加强对个人业务风险的管理。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银行个人业务风险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就要求银行转变传统以公司业务为主的风险管理观念,加强对个人业务风险的研判,提高个人业务在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的权重,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

  四是改进对操作风险的资本计量要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于2017年12月发布的《巴塞尔协议Ⅲ》是目前对银行风险进行监管的基本框架,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分别规定了资本计量方法和标准。底层技术并未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特征产生实质性影响,金融科技背景下银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计量总体上仍适用于现有资本监管框架。在操作风险方面,《巴塞尔协议Ⅲ》规定采取标准计量法进行计量。操作风险资本要求=业务规模指数×资本边际系数×内部损失乘数。这些乘数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充分考虑金融科技的发展。与此同时,金融科技的发展改变了银行业操作风险的特征。因此,有必要根据金融科技在实际中对操作风险的影响程度大小,对操作风险计量模型中的参数进行相应调整,以更好地刻画金融科技发展对操作风险的影响。

  《金融时报》记者: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实施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银行必须要完成好的一项任务。您认为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李广子:不同银行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是不一样的。对于如何推进数字化转型,人民银行在2021年12月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提供了明确指引,包括全面塑造数字化能力、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能、深化关键核心技术的应用、激活数字化经营新动能等。从实际中看,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特别把握好以下几点:

  首先,提高产品和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水平。一是优化手机银行功能。随着用户使用习惯向移动端转移,手机银行已经成为银行零售端获客、营销的主要阵地。在手机银行的发展定位上,商业银行应当结合本行经营特色和本地金融需求特点优化手机银行功能,在细分领域形成特色。二是优化网上银行平台。拓展银行线上渠道,丰富各类线上产品和服务,将之前通过物理网点提供的金融业务进一步转移至线上,实现线下业务的线上化。将网上银行打造成为银行的对外窗口,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三是促进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的融合。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搭建线上线下渠道相协同的业务场景,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其中,线上渠道以标准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主,线下渠道以个性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主,实现线上和线下渠道的互补。四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改进业务流程。将各类先进技术广泛地应用于金融机构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实现流程再造,提高运营效率。

  其次,提升网点服务功能。与线上渠道相比,线下物理网点直接面对客户,便于银行与客户进行交流,能够结合客户的具体金融需求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从未来情况看,对于一些个性化金融业务,线下物理网点仍将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围绕重点领域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将成为未来银行实施网点转型的一个方向。从客户定位来看,重点聚焦两类客户:一类是中老年客户。此类客户对互联网和电子银行的接受度和信赖度通常比较低,更容易接受物理网点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要对不同年龄段中老年客户进行细分,深入挖掘其金融需求,并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产品与之对接。另一类是对服务要求较高的高净值客户。此类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比较多样化,其金融需求的满足通常需要面对面的沟通。银行网点应当配备高素质客户经理,为此类客户提供专业化的财富管理咨询服务。

  第三,加强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银行的技术输出。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大型金融机构实力雄厚,通常可以依托自身的技术能力推进转型。与之相比,中小金融机构实力较弱,迫切需要依托大型金融机构或外部科技公司,借助于外部科技力量进行赋能。因此,引导大型金融机构与中小金融机构实现有效对接,利用下属金融科技子公司等平台向中小金融机构进行技术输出是十分必要的。 (图片 一文)


ca88登录页面 上一篇:促进农业产业链金融发展 下一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链金融新生态